当前位置:南渡水>历史军事>明末海岛崛起> 第十六章 盐田开工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十六章 盐田开工(1 / 2)

“有这个必要吗?”袁文弼觉得,就那些吃空饷,饭都吃不饱,只剩老弱病残,不堪一击的卫所兵,也值得去贿赂?

“你要问我,就只是这个办法!”罗文定没好气的道。

“好吧。”袁文弼决定认了,说道,“那就依望山叔说的办。”

想了想,他又问道:“除了大岗墩百户所,那官府衙门,是不是也要去打点一二?”

想到这里,他就大为不甘,他赚来的银子都是要用来干正经事的,可不是为了填补这些喂不饱的豺狼的。

听他这么一说,罗文定笑了笑,笑得却有些凄凉,袁文弼见了,不解道:“怎么了,望山叔,我说的不对吗?”

罗文定道:“你说的原也不错,不过现在我们倒是可以省了这一步。”

“为什么?”袁文弼又不解的问。

罗文定扫了他一眼,道:“因为在这里,并没有官府衙门,你几时见到,官府衙门的那些胥吏们下来催缴田赋杂税了?”

袁文弼听得一愣,仔细搜寻了一下原先的记忆,果然并没有对方说的这种情况,好像就从来没有官府衙门的人来过这里,而不远的大墩岗百户所的兵,他们也是不会来的,更没有收田赋杂税的权利。

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他更迷惑了。

罗文定觉得有必要跟他说说,便说了起来,听了之后,袁文弼才明白过来,到底是怎么回事了。

原来,当初在洪武年间,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海禁,“片板不得入海”,对于舟山群岛这一片“东控日本,北接登莱,南连瓯闽,西通吴会,实海中之巨障,足以昌壮国势”的区域更为留心,下达了“迁徙令”,把舟山群岛的居民都迁徙到陆上。

原来的昌国县被撤销,后来因为岛上一位名叫王国祚的乡民进京面见朱元璋,立陈迁徙令的弊病,朱元璋也有点后悔,后来又作出调整,同意留下部分居民,即城区四里内的547户,8085人可以留下,作为“昌国乡”,其余岛上居民全部赶往内地,但也于事无补。

也就是说,除了舟山本岛狭小地方留了一个“昌国乡”之外,其它所有岛上,都没有了行政机构,也就没有官府衙门来管这些地方。

而迁徙的命令虽然颁布实施了,县治也没有了,但实际上后来不少居民陆续返岛,逐渐打破了限制,沿海渔民也不可避免地到舟山靠泊,或为避风,或为淡水食品的补给,渐渐的舟山群岛又有居民了,但这些居民其实是没有大明百姓户口的黑户。

因此近海的不少豪强,偷偷在岛上雇人种田开垦,因为这地方好啊,没有官府衙门,不会有胥吏来乡间催缴田赋杂税。

虽然没有官府衙门,但这片区域,还是有军事机构存在的,在舟山岛上,设置了中中,中左两个千户所,隶属昌国卫,两千户所下面,又设多处烽堠,以防倭寇海贼,袁文弼他们所在衢山岛上的大岗墩百户所,便是这样一处海防烽堠。

罗文定在说起这些的时候,脸上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伤,因为被流放到这样的海外小岛,连官府衙门都不管的化外之地,可见崇祯心中对袁家人的痛恨。

袁文弼听了,明白之后,倒没有罗文定这般的多愁善感,没有官府衙门来管,这正好啊,海阔天空,起码眼下就省下了一笔贿赂的银子。

“望山叔,如今我们手上,有多少银子?”他又问道。

罗文定扫了他一眼,说道:“有现银一千五百两,金百两,铜钱十几贯。”

听到还有这么点家底,袁文弼心里更高兴了,起码不是一穷二白了,他问道:“当初崇祯不是下令抄家,抄没全部家产了吗,怎么还能有这一大笔金银铜钱?”

罗文定淡淡的道:“这是我在督师账下听令的数年积蓄。”

袁文弼一听,原来这些钱并不是袁家的,是罗文定的私产,他甜甜一笑,道:“我想向望山叔借点银两急用。”

罗文定顿时警觉道:“你一小孩儿家,借银两何用?”

袁文弼道:“不是要开建盐田吗,盐田规模会很大,我想康达叔他们也忙不过来,因此想要雇佣岛上的渔民参与进来,雇他们帮我们晒盐,这样一来,他们就会和我们绑在一个战车上,到时真有官兵来,他们也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助力,望山叔你说是吗?”

罗文定定定的看了对方几眼,顿时也有点要跪了的感觉,这是神童啊,小小年纪,就有这般眼界见识,可惜不务正业,若是这点功夫花在科举上,获取功名岂不如探囊取物。

不过想到现在袁家还是戴罪之身,连科举资格都没有,他又叹了口气,当即也不小气了,说道:“我先支给你一百两银子,够不够?”

第二天一早,听到院子里公鸡喔喔的打鸣,袁文弼起床穿衣,洗漱毕,袁若华过来,给他梳头扎辫子,先把头发理顺了,顶上的头发扎了个马尾,编成三股辫,然后用一只手把着另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